艺飞万家专访——张浩: 多读书 好好生活 好好感受
张浩
个人简介
张浩,1987年出生于山东潍坊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四工作室,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参展和获奖经历
参展“露脸”五人油画作品展(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展厅) ;
山东省文博会绘画艺术展(富华国际会展中心) ;
“纸上绘画精品展”(Hadrien Montfrrand画廊);
“澄怀观象”(山东国际艺术中心 明湖美术馆);
独立宣言“巨人杯”大学生年度优秀作品提名展(今日美术馆);
“粉墨”作品展(龙艺榜画廊 新光天地);
完成南京牛首山佛顶宫“如莲剧场讲经厅”大部分图稿设计;
“艺术上海”(上海美丽道国际艺术机构);
“艺术新锐培养计划”(北京正观美术馆) ;
“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宋洋美术馆);
“中国新锐绘画邀请展”(hi艺术中心);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展(南京国际会展中心);
“艺起来”保利十周年当代青锋艺术博览会(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
“新青年艺术联展”(成都cosmo财富中心)
自我评价
努力这个词我不太喜欢,因为是“努”,所以看来并不是特别热爱。艺术其实就是自嗨,它教给我的是要去感受什么和怎样去感受,作为一个艺术从业者能完全投入进去做这么一件事情本身就是莫大的幸福,哪怕换来的结果不是自己理想的样子。
问答:
Q1您的作品风格、题材多变,灵感来源何处?
张浩:我认为灵感在艺术中的作用只是相当于一个“药引子”,只是一瞬的一个想法。使我作品出现多样化的原因所在,我觉得还是感受占大多数。想到的和感觉到的不总是能那么一致。生活在现代社会里并不像在古代中国或中世纪欧洲一样几百年不会有多大的改变。当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新事物层出不穷,每时每刻都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作为一个艺术从业者,生活就是我所有感受的来源,我只是感觉比普通人敏感一些罢了。
Q2您的作品中有很强的社会意识,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经由什么样的机缘下开始关注的?
张浩:从毕业那时开始吧。在美院就读时就经常性的会和社会有一些接触,央美相对于一些普通综合类院校还是比较开放的,但那种接触是一种试探性的,身后有象牙塔做依靠,永远都有栖身之所。但真正进入社会就不一样了,完全没有退路,一切都要适应丛林法则,这是大部分人都要面对的。有了这种经历作品出现这种意识也是必然。
Q3像很多艺术家一样,他们反映底层人民的生活,呼唤社会对他们 的关注,您希望自己的油画作品给人们带来什么?
张浩:随着艺术的不断演变我觉得现在艺术本身的功能性已经被削弱到了一个很低的程度。最早的艺术被大部分学术界认为是从巫术中脱离出来的。当时只是服务于远古先民的祈祷活动,到后来艺术主要服务于宗教再到为政治服务。进入现当代,艺术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目地不再是为某些力量服务,转而服务于自我内心真实感受的传达,其实就像一场直面自己内心的灵性之旅。这与自由人文主义的兴起息息相关。艺术家不再以外部世界为中心,反而逐渐转向向内挖掘自身的感受为重点。
从杜尚开始,对艺术的定义也变得开放了。一件作品,你觉得它是艺术它就是,你觉得不是也无关紧要。每个人对艺术的判断都由自己的地域文化、教育背景、经济地位等因素决定。
我的作品从创作开始就没有设定想带给人们什么思考,反映哪些人群的生活以带来关注。我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感受,至于能给观众带来什么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张浩在创作中
Q4您最崇拜或者喜欢的艺术家是哪位?他/她身上的哪点吸引了您?
张浩:喜欢的大师和艺术家很多,但我很尊崇的却是一位普通的看门人----亨利.达戈。他出身卑微,没受过什么教育,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死后在房东清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了好多他的水彩画和配图小说手稿。作品令人震撼。这是一个内心极其强大而专注的人。他有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所缺失的品质。
Q5您有什么不断提升自我的方法,可以分享一下吗?
张浩:多读书,好好生活,好好感受。让自己神经在一次次的体验中变得越来越敏感。
Q6现在艺术家经常提到艺术的国际化,您认为超脱于本土的艺术吗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浩:国际化其实就是欧美化,现在意义上的国际化就是进入欧美主导的艺术史体系。中国也有很多优秀的艺术家进入了这个体系。
但就纯绘画而言要进入这个体系十分困难。绘画就目前的地位看已经十分边缘化了。在搞影像、装置田野调查、搞前卫艺术的人眼中绘画已然是“老古董”般的存在。
现代艺术的魅力就是离经叛道。现代艺术家们也更像赌徒和冒险家,不再满足于所有已知的美和正确,更对大众审美嗤之以鼻,在寻找艺术新大陆的旅程中渐行渐远。这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成功的冒险家成了国际上炙手可热的艺术界明星,失败的人则成了哗众取宠的跳梁小丑。
作品赏析:
《碎片系列》艺术家创作自述
快节奏的现代都市生活使人每天都要经历大量的事件,它们有的有意义,有的无意义,但都作为一些破碎的零部件来构成了我们的整个日常生活并最终成为我们记忆的一部分。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量繁复庞大的社会体系中。网络上也依然如此,数不胜数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上,各种各样的观点想法鱼龙混杂,使人难以分辨。
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破碎的事件也好,各种繁杂的信息也好,其实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使人混乱更甚则会分不清真实与虚幻。为此我创作了一系列的作品以探讨这种现状与人之间的关系,取名为碎片系列。把一些有意无意的记忆片段、日常事件以一种看似混乱的方式交互穿插在一起。我没有刻意做那种工整的描绘,而是去打破画面,也就打破了现实与虚幻的界限,表现的其实是一种游离状态。
作品展示:
《碎片系列 7 》 布面丙烯 50*60cm
《碎片系列 24 》布面丙烯 25*30cm 2015年
《碎片系列 26 》 布面丙烯25*30cm 2015年
《碎片系列 27 》布面丙烯 30*40cm 2015年
《碎片系列 28 》布面丙烯 25*30cm 2015年
《碎片系列 32 》布面丙烯 50*60cm 2015
《碎片系列 33》 布面油画 50*60cm2016
《碎片系列 34》布面丙烯 60*90cm 2016
《碎片系列 37》布面油画 50*120cm2016
《碎片系列 41》布面丙烯 50*60cm 2016

免责声明
本网站显示的内容资源部分来源于互联网,其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着手处理。